电子特气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材料,广泛应用于刻蚀、沉积、掺杂等关键工艺环节,其纯度要求通常达到99.999%(5N)以上,部分高端气体需达到9N级(99.9999999%)。以下从种类、市场格局及技术动态展开分析:
一、核心种类与应用场景
1. 刻蚀气体
- 氟基气体:三氟化氮(NF3)用于硅刻蚀,中船特气的NF3产能达1.1万吨/年,全球排名第二 ;六氟乙烷(C2F6)用于高深宽比结构刻蚀,先微气体的C2F6已进入长鑫存储供应链 。
- 氯基气体:氯气(Cl2)用于金属钨刻蚀,纯度需控制在5N以上,国内南大光电实现规模化生产。
- 溴基气体:溴化氢(HBr)用于锗硅刻蚀,合肥先微气体的HBr产品纯度达99.9995%,适配28nm制程 。
2. 沉积气体
- 硅烷类:硅烷(SiH4)用于氧化硅薄膜沉积,硅烷科技的9N级硅烷打破日本信越化学垄断;二氯硅烷(SiH2Cl2)用于外延生长,先微气体的SiH2Cl2已通过SK海力士认证 。
- 金属有机气体:六氟化钨(WF6)用于钨栓塞沉积,中船特气的WF6产能2000吨/年,全球市占率超15% 。
3. 掺杂气体
- 磷/砷烷:磷烷(PH3)、砷烷(AsH3)用于N型掺杂,南大光电的9N级产品替代日本昭和电工,国内市占率超60%。
- 硼烷:乙硼烷(B2H6)用于P型掺杂,多氟多的B2H6纯度达99.999%,进入长江存储供应链 。
4. 光刻与载运气体
- 光刻混合气:Ar/Ne/F2用于193nm光刻,华特气体的Ar/F/Ne混合气通过ASML认证,是全球仅有的四家供应商之一。
- 载气:高纯氦气(He)用于晶圆冷却,纯度需达9N级,凯美特气通过IGIGAPHOTON认证,支撑7nm制程。
5. 特殊功能气体
- 清洗气体:氯化氢(HCl)用于晶圆表面清洗,金宏气体的HCl纯度达99.999%,国内市占率超40%。
- 钝化气体:四氟化碳(CF4)用于金属钝化,雅克科技的CF4产品进入台积电3nm产线 。
二、全球市场格局与竞争态势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全球市场:2023年规模约56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6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39%。其中,半导体领域占比超70%,3D NAND和先进封装是主要增长极 。
- 中国市场:2023年规模249亿元,预计2025年达279亿元,国产化率从2021年的15%提升至25% 。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本土晶圆厂贡献超60%需求。
2. 国际巨头垄断高端市场
- 美国空气化工:全球市占率25%,提供光刻气、掺杂气整体解决方案,客户覆盖英特尔、三星 。
- 德国林德集团:占据23%份额,其5N级NF3纯度达99.9995%,技术指标领先。
- 日本大阳日酸:主导硅烷、磷烷市场,在6N级以上产品中占据全球70%份额 。
3. 国内企业加速替代
- 华特气体:产品覆盖50余种特气,Ar/F/Ne光刻混合气进入台积电7nm产线,2024年特气收入9.31亿元,国内市占率18% 。
- 中船特气:三氟化氮产能1.1万吨/年,全球排名第二;部分氟碳类产品应用于5nm制程,2024年电子特气收入16.95亿元,国内市占率32% 。
- 先微气体:产品覆盖百余种特气,SiH2Cl2、NF3等10余种产品通过国际大厂认证,2025年产能将达15万吨/年,成为品类最全的本土企业 。
三、技术突破与工艺创新
1. 超纯化技术
- 多级精馏:凯美特气采用“低温精馏+吸附纯化”工艺,将氦气纯度提升至9N级,杂质含量<1ppb。
- 催化裂解:兴福电子开发“催化裂解-膜分离”技术,将PH3中的磷烷杂质降至0.1ppb以下,适配5nm制程。
2. 先进制造工艺
- 微通道反应:先微气体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合成SiH2Cl2,反应时间从传统釜式工艺的5小时缩短至30分钟,收率提升至92% 。
- AI赋能生产:中船特气引入AI控制系统,实现NF3生产参数动态优化,产品一致性提升30%,能耗降低18% 。
3. 循环经济技术
- 废气回收:金宏气体开发“NF3裂解-再生”技术,将刻蚀废气转化为高纯度NF3,回收率超90%,年减排温室气体1.2万吨。
- 资源循环:雅克科技建成“WF6回收-提纯-再利用”产线,将晶圆厂废气中的WF6提纯至9N级,成本降低40% 。
四、行业趋势与挑战
1. 技术升级方向
- 更高纯度:3nm制程要求气体金属杂质<5ppb,颗粒度<0.1μm。中船特气已开发出适配3nm的高纯GeH4,纯度达9N5,填补国内空白 。
- 精准控制:EUV光刻需要氙气压力波动<±0.01%,华特气体的高精度混合气配气系统误差<0.05%,通过ASML认证。
2. 新兴应用拓展
- 第三代半导体:SiC外延生长需高纯三氯氢硅(纯度>99.9999%),科利德的产品已用于天岳先进6英寸SiC晶圆生产 。
- 新能源领域:钙钛矿电池沉积需高纯碘化氢(HI),先微气体的HI纯度达99.999%,进入协鑫光电供应链 。
3. 供应链安全挑战
- 设备依赖:高端纯化设备(如PFA内衬精馏塔)仍依赖美国AP Tech、日本ULVAC,国产替代率不足30% 。
- 认证壁垒:国际大厂认证周期长达2-3年,中船特气的NF3从送样到量产耗时28个月,需投入超5000万元研发费用 。
五、总结
电子特气是半导体国产化的关键战场,国内企业在NF3、PH3等领域已实现突破,但在高端光刻气、9N级以上气体仍依赖进口。未来,随着3nm制程量产和第三代半导体发展,行业将向“超纯化、定制化、绿色化”方向演进。具备全品类供应能力(如先微气体)、掌握核心提纯技术(如中船特气)的企业将主导市场,而突破设备瓶颈、缩短认证周期是国产替代的关键。预计到2030年,国内电子特气市场规模将超500亿元,国产化率有望突破40%,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