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天然气不再是过渡能源,而是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和工业减排的“桥梁燃料”。
“十四五”期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速达到6.5%,2024年表现消费量已达4260.5亿立方米。随着“十五五”临近,这一数据预计将持续增长,到2035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预计将达到6200亿-6500亿立方米。这一增长背后的驱动力何在?随着碳市场建设深入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天然气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01 行业新态势:绿色转型与增长动力
“十五五”时期,我国能源结构将呈现“煤炭降、油气稳、新能源升”的演变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天然气作为清洁低碳的优质能源,其战略定位更加明确。
过去五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已取得显著成就。消费量年均增速达到6.5%,2024年产量达2464亿立方米,使我国成为全球第四大天然气生产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国已建成并运营LNG接收站31座,总接收能力超1.5亿吨/年。
特别是2025年8月《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的发布,为天然气行业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在2027年扩展至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且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碳价激励将成为天然气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力。据预测,2030年全国碳市场价格将达到150至200元/吨。当碳价达到200元/吨、配比50%有偿发放时,相当于燃煤成本增加225元/吨,天然气的经济环保优势将更加明显。
02 三大增长领域:城市燃气、气电调峰和工业燃料替代
未来天然气消费增长将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
城市燃气板块预计将持续稳定增长。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用气人口有望增至超8亿,加之南方采暖用气需求逐步增长,城市燃气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在发电领域,天然气将扮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角色。气电兼具灵活、低碳、清洁、可靠等优势,是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未来我国气电装机规模有望增至5亿千瓦。预计到2030年发电用气约1250亿立方米。
工业领域是天然气增长潜力最大的板块之一。当前我国工业终端能耗中煤炭占比超40%,天然气作为燃料或原料替代煤炭可降低碳排放近50%。在碳市场机制逐步完善背景下,工业燃料替代将成为天然气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交通领域同样不容忽视。LNG重卡凭借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优势,有望保持较快增势。远洋LNG船舶也因技术与经济优势,成为推动远洋船用绿色燃料增长的重要力量。预计到2030年车用LNG需求有望达到400-550亿立方米。
03 基础设施现代化:管网改革与智慧升级
基础设施是天然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2025年8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省内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新规推动省内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由“一线一价”、“一企一价”向分区定价或全省统一价格过渡,实现与跨省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有效衔接,助力形成“全国一张网”。
在管网规划方面,新政策要求各省加强系统谋划,“减少运输层级,缩短运输路径,避免重复建设”。同时,鼓励上游供气企业与城镇燃气企业、大用户开展直购直销,清理没有实质性管网投入的“背靠背”分输站等不必要的供气环节。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为行业新趋势。以日照市天然气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建设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融入视频监控系统、SCADA系统、长输管道巡线系统和场站激光甲烷智能检测系统,实现了管网运行数据实时监测、场站运行监测、泄漏监测预警全覆盖。未来,物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将大幅提升行业运营效率和安全水平。
04 低碳转型:从传统燃气到绿色综合能源
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天然气企业正加快从传统供应商向绿色低碳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中国燃气集团已率先发布碳中和路线图,承诺2030年碳排放强度较2021年降低50%、2030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这一路线图引领企业从多个维度推动绿色转型。
甲烷控排成为行业减排的关键环节。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中国燃气集团加入了油气甲烷伙伴关系(OGMP),成为该国际减排倡议的首家中国成员,通过老旧管网改造、强化甲烷逸散监管等措施扎实推进甲烷减排。
绿色气体能源成为行业新方向。沼气、生物甲烷气、绿氢等与传统天然气一起组成内涵更为丰富的气体能源体系。这些绿色气体可通过现有天然气基础设施运输利用,有效延长天然气产业的生命周期。
中国燃气集团主导成立的零碳环境能源研究院,整合燃气行业头部资源,打造燃气行业的碳排放数据库和碳中和生态圈,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提供双碳咨询服务,推动整个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另外,近日中裕燃气发布公告,并购广州宝杰能源,进军生物质能行业。正是响应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号召,向绿色低碳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战略举措。
05 企业战略调整:把握碳市场机遇与创新商业模式
面对“十五五”新形势,天然气企业需调整发展战略,把握碳市场机遇,创新商业模式。
企业应积极适应碳市场规则,建立全流程碳排放核算体系,利用低成本配额或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降低履约成本。同时,可积极申请开发甲烷火炬熄灭、管道泄漏修复、压差发电、冷能利用等CCER项目,在产业链减排的同时获得额外收益。
业务创新方面,天然气企业可拓展多元化业务,开发“风光气储”一体化项目,高比例消纳绿电。推广“天然气+”多能融合分布式供能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燃气集团正加快向绿色城市运营商转型,携手各方开拓创新新能源及综合能源、数字化等业务板块,结合售电、智慧绿色交通、光伏、清洁供暖、增量配网、智慧园区及建筑能效、智慧管理平台等技术实力,为各省、市、园区、工厂、建筑提供定制化的绿色综合服务。
国际化经营也是重要发展方向。企业应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推动我国甲烷控排、生物天然气、碳中和LNG、绿氢等项目的国际认可,拓展海外市场。
全球LNG产能正进入投产高峰,预计到2030年,全球LNG液化能力将达7.1亿吨/年。特别是在2026年至2028年,卡塔尔、美国、加拿大等国项目集中投产,液化产能合计将增加1.9亿吨/年。这意味着“十五五”期间,国际天然气市场将保持供需宽松格局,为中国市场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对于天然气企业而言,未来竞争不仅局限于资源获取能力,更体现在低碳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和数字化水平上。那些能快速适应碳市场规则、积极布局绿色气体能源、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将在“十五五”能源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
正如中国燃气集团和中裕燃气所实践,从“气表”到“碳表”、从能源贸易商到绿色城市运营商的转型,已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