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容素娟采编团队
主编介绍:慕容素娟,大话芯片研究院院长,书籍《芯人物(一)》、《芯人物(二)》、《芯火燎原---芯片人才自主培养探路》、《中国智慧家族产业启示录》等作者。曾就职于华为公司、中国电子报社等机构,在科技产业深耕十多年。
【本期人物】吴会荣,湖州强大分子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曾跟随上海化工研究院刘成银教授,投身我国第一代煤基制氮碳分子筛的研发工作,并成功开发出第一代产品。之后,他主导研发了第一代树脂基制氮碳分子筛 CMS-175,实现该技术的产业化生产。创业以来,他斩获 30 余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12 项。他还担任中国化工网特聘专家,参与起草《碳分子筛》行业标准,任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子筛分技术委员会委员,起草浙江制造团体标准,是 “中国化学会第三十一届理事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 委员。
图示:吴会荣
氮气作为空气中最稳定、最安全的成分之一,是工业领域不可或缺的 “安全卫士”。在煤矿开采中,它通过井下制氮机有效监测并稀释瓦斯浓度,最高可达 70%-80%,大幅降低爆炸风险,守护矿工安全;在啤酒生产过程中,氮气替代二氧化碳用于保鲜,防止氧气引发发酵,确保啤酒瓶的安全稳定性。
自投身氮气研究以来,吴会荣一直专注于提升氮气应用技术,尤其在制氮分子筛这一细分领域。1994 年,他跟随上海化工研究院的刘成银老师,开启我国第一代煤基制氮碳分子筛的研发与生产之旅,并成功推出第一代碳分子筛产品。1997 年,吴会荣研发出第一代树脂基制氮碳分子筛 CMS-175,实现新型碳分子筛的产业化生产,使氮气价格从每吨 36 万元降至 7-8 万元。2002 年,吴会荣创立湖州强马分子筛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专注于制氮分子筛领域的民营企业。
创业路上,“边修路边前行” 是吴会荣及其团队的真实写照。他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最优原料组合,自主设计制造设备,收获多项专利,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甚至让曾领先的德国制氮分子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吴会荣始终不忘反哺家乡。如今,他已培养出优秀接班人,完成三代人的奋斗接力,传承自主创新精神。
追随良师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1965 年,吴会荣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这片土地赋予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1985 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家乡和孚镇新荻化工厂担任技术员。当时工厂技术有限,促使他频繁外出学习新技术,这既开阔了他的眼界,也为日后创业埋下伏笔。
那时,中国的气体行业中制氮吸附材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从德国进口的一吨碳分子筛价格高达 36 万元。对于外汇紧张的中国而言,高价购买国外碳分子筛绝非长久之计,吴会荣深刻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1994 年,他与父亲踏上创业之旅,决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起初,吴会荣 租用简陋厂房投入研发,但资金和技术难题接踵而至。为筹集启动资金,他四处奔波,向同事和朋友讲述产品前景,并以个人信誉作保,最终筹得部分研发费用,他笑称将 “全部身家性命” 都押在了这次冒险上。
然而,产品前期开发并不顺利,大半年过去,进展缓慢,未达商品化标准。面对困境,吴会荣反思后发现,自身虽实操经验丰富,但在理论研究和专业技术专长方面存在不足,这可能是前期失败的关键原因。经多方打听,他得知上海化工研究院有位退休教授刘成银,技术理论顶尖,刘老师是国内第一位研究制氮分子筛的专家学者,他曾任职过化工院直属企业技术专家,实践经验丰富。“这不正是我一直寻找的专业指导老师吗?” 于是他决定前往上海寻求刘老师的帮助。
这趟上海之行改变了他的一生,不仅促成产品研发上市,还让他与刘成银老先生结下了长达 20 多年的深厚友谊。当时吴会荣到达上海化工研究院传达室,表达想见刘成银老师的意愿。得知刘老师已退休,他心中一沉,以为此行将无功而返。幸运的是,一位稍年长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刘老师订报纸时留下的联系方式。吴会荣立即拨通电话,刘成银老师温和慈祥的声音传来,并告知家庭地址邀请他前往交流。在上海华山路的一座小院子里,吴会荣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导师 —— 刘成银。刘老师肯定了他的研发方向,表示愿意提供支持。
吴会荣至今难忘,刘老师毫不犹豫地起身与他一同乘坐大巴返回湖州。到达工厂后,刘老师亲自检查每个操作环节,验证技术的可行性,仅一天就找出诸多操作不当之处。第二天,刘老师再次到厂,确保所有操作按正确流程进行。最终,经刘成银老师指导,第一批产品达到每小时 50 升以上的生产能力,优化后更是达到每小时 73 升,与国际水平不相上下。
就这样,吴会荣与刘成银老师共同开发出第一代碳分子筛产品。1997 年,他们共同研发的第一代碳分子筛产品 CMS-175 问世,不仅打破国外产品垄断,还将碳分子筛价格降至 7-8 万元 / 吨,极大降低了国内各行业的使用成本,吴会荣的企业也因此成为中国制氮分子筛领域的开拓者。
此后多年,刘成银老师始终关注强马公司的产品发展。作为我国早期大学生,刘老师退休后仍潜心产品研发。每年多次到厂,为技术人员授课传授理论经验,深入研发一线指导操作,改进不合理工艺。刘老师不仅是企业的技术顾问,更是引路人,在其的帮助下,吴会荣将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实现多次升级迭代。作为学者,刘老师的满腔学识得以落地,与吴会荣的合作实现了他 “理论转化为实践、梦想转化为现实” 的理想。
“边修路边前行”
改变全球制氮格局
2002 年,国家鼓励工厂改制为公司,吴会荣借此契机成立了湖州强马分子筛有限公司。“强马” 寓意着将产品做“强”做“大”,像骏马般勇往直前。当时国内对高质量制氮产品需求迫切,强马的产品一经推出便获市场认可,一些厂家甚至派人守在公司门口抢购。因此,吴会荣未设销售部门,产品凭借高质量保障,出厂后短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
创业之路对国内首家制氮领域民营企业而言并非坦途,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吴会荣和团队只能边生产边研发,“边修路边前行”。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历经无数次失败,但吴会荣从未放弃。
为找到最优原料组合,他从煤到椰壳炭,再到树脂材料不断试验;每次产品更新,都需更换全部原料和设备,只为让新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面对制造设备缺乏的问题,吴会荣带领技术人员自主设计图纸,联系厂家定制,确保各环节符合高标准。这种自主创新精神使他在多个领域获众多专利,产品不仅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还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早在 2007 年,吴会荣就将产品销往德国,并在欧洲设总代理,致使曾经制氮技术领先的国家逐渐退出国际市场。
图示:2012 年日本商社相关代表莅临公司考察合影
2016 年,依据浙江省政策,规模以上单位需进驻园区,国家为吴会荣提供一块地作为厂房选址,省招商办领导也肯定道:“你们做的这个产品非常好,很有发展前景。” 有了国家支持与肯定,吴会荣信心倍增,于次年将公司更名为湖州强大分子筛科技有限公司,推动公司产品迈向新高度。
作为国内第一家制氮吸附材料的民营企业,吴会荣团队在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于一次次失败中边生产边研发,“边修路边前行”。因国内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少,吴会荣便成为研发主力,遇到技术阻碍时废寝忘食寻找突破方法,无时无刻不在思索。
在原料投入方面,吴会荣经过无数次实验研究,从煤为基料到以其他材料为基料,最终确定最优的树脂材料。每次产品更新,都需更换原料和设备以适应研发。期间,外部支持寥寥,全靠公司自身资金积累,以原有产品收益支撑高端产品研发。在制造设备上,国内外均无现成成套设备,吴会荣带领技术人员自行绘制图纸,与厂家沟通制作,自主创新贯穿产品制造全过程,也因此在多个领域取得诸多专利。
图示:2016 年英国客户参观生产车间
创业多年,吴会荣以赶超国外产品为目标,从低端产品起步,向高端产品进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至今仍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吴会荣的制氮、制氧分子筛产品广泛应用于啤酒、瓦斯防爆、航母食品保鲜、医院供氧、金属冶炼、油田开发、电子焊接等生产生活诸多方面。
这些产品的成功研发,不仅大幅提高生产安全系数,作为国外产品的优质替代品,还极大降低了国内各行业的购入成本。吴会荣称其为 “小产品”,但它们却为国家做出了 “大贡献”。
在制氮领域,吴会荣表示国内仍处赶超阶段。目前制氮量已从最初每小时 50 升提升至 400 升,超越国外每小时 300 升的水平,且能耗相差不大。从价格看,持续压低国外产品价格,产品国内售价仅 13 万,为 80 年代国外产品价格的近三分之一,为国家和行业节省大量资金。曾制氮技术领先的德国和日本,在吴会荣团队产品冲击下,德国产品性价比和质量下降,已退出国际市场。吴会荣 2007 年将产品售至德国并获欧洲总代理权限,在欧洲销量可观。
吴会荣创业成功,既源于自身坚定的信心与恒心,也因研发产品利国利民。他感叹 “天助自助者”,各方面因素推动着他不断前进。目前,湖州强大公司员工规模近 80 人,年产值近一亿元,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订,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专精特新公司持续奋进。
未来,吴会荣仍将在制氮领域发力,拓展制氮碳分子筛的深度和广度,在甲烷提纯、氟利昂、氧气提纯等更多领域研究创新,制造更多具 “大价值” 的自主研发产品。
反哺家乡培育后人
完成三代奋斗接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州考察时提出的这一理念,吴会荣深有感触。他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州人,六十年来从未离开这片孕育其坚韧精神的土地。在创业奋斗的三十年里,他不忘家乡养育之恩,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积极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出资出力。
回忆儿时生活,吴会荣感慨道:“我们父母辈那时,生活非常不易。” 面对村里因家庭困难无法继续学业的孩子,他深感惋惜,不仅资助学费,还关心他们在学校的各种困难。这些孩子通过努力考上重点大学,有的已步入职场,有的仍在求学深造,有的已成家立业,这让吴会荣倍感欣慰。“每到节假日,孩子们都会来看我,让我心里暖暖的。”
更让吴会荣欣慰的是培养出了优秀接班人。随着步入退休年龄,他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注重专业技术及创业理念、信念的传承。从儿子小时候起,他就带其到工厂观摩学习;儿子毕业后,将其放在一线磨砺,使其逐步接触管理、品控、技术等领域。如今,吴会荣的儿子已接过接力棒,在强大公司成长为新一代气体人,凭借多年的工作历练和求知、探讨精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管理、技术上都建有成就。在自动化流程工艺方面深入研究,对企业的管理和行业未来发展都形成新见解。
吴会荣说:“我当时跟着父亲一起创业,这是两代人的拼搏成果。” 现在,他培养出第三代接班人,这不仅是家族传承,更是国家一代又一代奋斗者坚持自主研发、不断创新意志的延续。“即使我现在退休也没关系,下一代一定能让这个行业更加发扬光大。”
回顾三十年创业生涯,吴会荣感慨万千:这是制氮行业从无到有、开创先河的三十年,也是赶超国外、打破垄断的三十年。“人生在世,总得有个追求。” 吴会荣坚信此点,一旦认定方向便不再回头。这份执着支撑他度过无数不眠之夜,让他在布满荆棘的路上坚定前行。“我们最初的信念就是 ——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到底。”
这条创业路并不平坦,无前车之鉴,他们只能边摸索边前行,每一步都是新尝试,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机会。也正因如此,吴会荣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性。面对国际同行竞争,他和团队奋力 “赶”“超”。“‘赶’我们已做到,‘超’是今后努力方向。我们要赶上并超过国际标准,成为行业标杆。” 他说。
成就不仅是数字上的赶超,更是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的过程。吴会荣希望每个成员都能更强、更出色。临近退休,他给自己承诺:“我要在职业生涯结束前,交出一份出色答卷。” 这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他相信,只要心中有光,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宽。